期刊目录网

论文发表: 浅谈风景区的保护与发展——以九华河两岸景观设计为

所属栏目:农业环境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1-02-25浏览量:166   

副标题#e#摘要:本文结合九华山的“二次创业”,将河道的保护与防洪和景观绿化相结合,在重新整合资源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控制的开发。最终利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更好地处理人—环境—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九华河,二次创业,发展,保护,延续
 
九华河,起源于九华山分水岭北侧,又称五溪河、梅埂河。属长江I级支流,跨青阳、贵池两县(区)。九华河的源头为树枝状分布的溪涧,谷床陡峻,雨过则洪。庙前以下,河床逐渐变平缓。近年来,九华山的“二次创业”,考虑九华河兼有自然河流和防洪功能于一体需对九华河两岸进行景观设计并适当进行开发建设。
1、分析九华河
1.1 九华河历史
九华河发源于九华山七贤峰北麓,众多山峰下的涧水汇成溪水,称为九溪,向北流经九华山风景区的闵园、九华街、乔庵、龙池、二圣,至青阳县庙前镇,始称九华河。入长江段又称梅埂河。20世纪下半叶九华山上人口下迁,占用土地建设房屋,部分水田被填埋。现状九华河两岸河岸林残缺不全,周边村落局部逐渐有挤占河道的现象,现状的景观环境与风景区的环境品质还存在一定距离,尚需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1.2 九华河规划的必要性
1.2.1 为九华山“二次创业”拓展空间
一是九华山风景区进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升了九华山旅游品牌形象;二是管理服务机构下迁,大力开发柯村新区,拓展了九华山旅游发展空间,为九华山旅游产业做大做高做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九华山“二次创业”迈上新台阶。
1.2.2 景观环境要求
九华河位于九华山风景区主入口的佛光大道沿线,从此视角观看,基本形成了近景(九华河河流)---中景(自然山体)---远景(大尺度的田园风光)的景观层次。
1.2.3 满足防洪要求
九华河既是九华山一处自然景观河流,同时受山洪影响,暴雨季节水量较大,规划要求做好河道的疏导工作以及两岸的防洪治理,加强绿化护坡,努力挖掘并创造优美的视觉景观,达到“功能效应、生态效应与社会效应”并举。
1.2.4 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更新
a)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观念的根本变化,古村落传统民居的平面型制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强烈,新建房屋越来越多。但由于房屋建设管理审批问题,以及部分村民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等原因,多数新建和改造的房屋,与传统建筑格格不入,影响古村落传统风貌,完整保留下来的传统街巷空间越来越少。
    b)村落生活环境质量的恶化:
古村落现状大部分的街巷路况较差,高低不平,年久失修,路面积水严重。加之旧房改扩建的占用和街巷损毁,地下沟渠淤积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
5)旅游高峰时游客分流需求
大铜像景区的景点开发开放,柯村基地游客数量将有所增加,而柯村基地现状服务设施有限,因此通过九华河两岸景观设计及沿线局部开发,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为旅游高峰时游客进行分流,提供一定的载体。同时为柯村佛光大道沿线提供一定缓冲空间。
6)丰富大铜像景区
大铜像景点建成后,必将成为九华山国际性佛教道场的标志性景观,并以其知名度、影响力,带动景区及其周围原有一批知名度较低的景点,联动发展,形成群体效应。而九华河作为自然景观与佛教道场形成景观互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大铜像景区。
2、    规划原则与目标
2.1 规划设计原则
2.1.1 保持基址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建设时,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而不应把河道与大的区域空间分割开来,单独考虑。
2.1.2 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规划设计之前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p#副标题#e#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2.1.3 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景区滨水区的景观设计不单纯是解决防洪等功能的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河流的水质,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机会和景观效果,提升滨水地区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
2.1.4 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保护相结合,是景区滨水绿地体现景区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滨水绿地文化内涵和地方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 
2.2 规划目标
2.2.1 满足防洪要求
    随着九华河西部的开发建设及满足九华河山洪泄洪的需要,在九华河整治过程中,必须首先满足防洪要求,为开发建设奠定基础。
2.2.2 保护整治与提升自然景观环境相结合
    九华河沿线建筑古迹及相关景点较多,规划应对其保护整治,并与九华河自然景观互补,从而提升整体景区环境并丰富景区内涵。
2.2.3 丰满丰富自然风光,提升自然景观环境和旅游休闲档次
    规划对九华河沿线整治,并在九华河沿线设置部分临时休闲场所,为游客休闲提供载体。
3、规划设计
3.1 规划分区定位
3.1.1 戴村旅游休闲及旅游用品加工段
从九华河沿线景观设计角度出发将此段定位“活水环街绕, 佛源展新颜。”规划将在九华山主入口处设置韩国新水街,新水街的设立一方面与老田的老水街形成呼应,另一方面为九华山旅游开发提供新的载体。老村庄结合新区建设完善道路和公共服务和公用设施建设,改善环境,合理利用空闲地布置居住宅院。
3.1.2 老田吴古村落保护段
   老田位于九华山北麓,坐落在九华河和五溪至九华山公路的西侧,村落主体形态呈坐北朝南。四周群山环绕,良田数千亩,山势不显压迫,玉带河穿村而过,街巷纵横,景色宜人,生态尤佳。老田吴家保护主题为:水口、水街、文化村。规划保留原有的枕山襟水古街巷的空间格局,并在适当地段进行拓展和延伸,完善旅游服务功能,通过旅游来带动古村落发展,古村落的发展促进旅游的繁荣,实现双赢的良性循环。
3.1.3 民俗宗教休闲区
此段有二圣殿、佛国陵园、一宿禅林等宗教场所。佛教文化浓郁,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承接九华山莲花佛国功能延伸与拓展的主要区域,宗教文化是其核心。宗教文化旅游是游客追求心灵释放的重要方式,开发为城乡居民体验农家淳朴生活、领略农村民俗风情、参与农事趣味活动的特色休闲旅游项目。
3.2 规划布局
3.2.1 总体布局:规划在整体结构的基础上,从完善整体布局功能的角度出发,九华河沿线共形成新水街、老水街、“九华圣境”牌坊、二圣综合整治、乔安安置等五个节点。
3.2.2 道路系统:一方面,总体道路系统形成“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景区之间线路——景区内游览线路”的结构形式,另一方面,为沟通九华河两侧的联系和景观需要, 沿九华河(戴村桥——乔安桥)共设人行亭桥两座,车行桥梁三座,从而有效沟通东西向联系,将东西两侧景观融为一体。
3.2.3 绿化系统:考虑九华山风景区这一特定环境,规划形成:
   从总体上形成大尺度的田园风光为基底,组团之间的绿化为廊道,组团内绿化为斑块的体系,强化斑块、廊道、基底的组配,全面贯彻生态思想,体现生态体系,实现良性生态循环,把游人作为生态链的一环进行规划设计,最大程度实现景观三化——“绿化、景化、深化”。
    通过九华河两岸景观设计,可达到:改善环境,提升景区形象;重新思考与定位九华河以西各功能区,满足九华山旅游高峰时游客分流需求,为佛光大道沿线提供一定缓冲空间;丰富大铜像景区的内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