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网

对台州市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园区控规编制的初步思考

所属栏目:冶金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1-02-25浏览量:198   

  摘要:金属资源再生产业被理论界誉为“静脉产业”,是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之一,也是台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台州市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从区位、基地和产业的实际出发,以建设“绿色生态、安全高效、集约有序”的先进性产业基地为目标,分别从城市防灾、道路交通、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支撑、节约和集约发展、公共配套设施、城市设计七个方面,对现代化的先进产业基地规划进行探讨。

  一、项目背景

  金属资源再生产业被理论界誉为“静脉产业”,是重要的循环经济产业之一。台州金属矿产资源贫乏,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在金属资源再生产业上“挖矿”,不但产业自身形成了集群效应和鲜明的产业特色,并成为台州乃至浙江制造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总体上产业呈现三大特点:一是规模优势凸显。目前,全市定点拆解企业44家,近年来年均拆解各类废旧金属250万吨,回收利用铜30万吨、铝36万吨、废铁废钢110多万吨。二是空间布局集中。台州的金属资源再生产业主要集中在路桥峰江,目前已形成1700多亩的产业集聚区,拥有拆解企业40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6家。三是产业关联性显著。金属资源再生产业的迅猛发展较好地弥补了台州资源短缺的天然弊病,为台州汽摩配、阀门、水泵等产业提供具有价格优势的原材料,是台州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2007年,国家环保部批准台州建立新的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契机。为科学指导台州金属再生产业基地6平方公里的建设,市政府组织编制了产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本文结合台州市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园区项目规划编制实践,分别从防灾体系、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支撑、城市生态、节约和集约发展、公共配套设施、城市设计七个方面,结合项目实践,对可持续的工业区规划建设进行了探索。

  二、对金属再生产业园区基地和产业特点的思考

  1、基地区位

  台州市金属再生园区从位于城区外围的路桥峰江搬迁到滨海新围垦区,新址距路桥城区18公里、台州市中心城区20公里,能有效避免工业对城市人居环境的污染和影响。但远离城区也意味着园区相对独立,需提供区内工人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

  2、基地特征

  新址为新围垦区,现状平均标高为0米,属盐碱地。濒临大海,易受超强台风和风暴潮侵袭。

  3、圈区化的产业管理要求。国家环保部对金属资源再生园区有严格的管理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圈区化管理,以达到集约化的生产效应,综合利用所有废品,防止丢弃现象的泛滥和二次污染的出现。园区集管理、加工、污水固废处理于一体,既可高效的实现资源再生,又可保护环境,还能培育市场开展余缺调剂,促进物流、商流、信息流的融合,促进再生资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4、产业自身发展和带动效应

  通常城市新区或工业区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不确定性,但本项目恰恰在这点上具有先天优势。在路桥发展多年、具有雄厚产业基础的1700多亩现状产业园区要整体搬迁,并根据企业规模发展壮大,7000亩的园区用地已经供不应求。其次,项目本身是一个自变量而不是应变量,行业的竞争力提升和环保水平提升将推进其健康发展,并带动相关制造业和临港产业就近布局。

  因此,此次整体搬迁建立的新基地,如何避免工业区污染和低小散的老路,体现先进性?下文以“绿色生态、安全高效、集约有序”为目标,探讨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

  三、产业基地建设目标

  (一)绿色再生能源、循环利用的基础设施

  金属再生园区本身是循环经济的示范产业基地,因此园区规划建设必须体现绿色、生态。从生态性和可持续角度考虑,在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水利用、绿色能源、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方面,应优先选用绿色再生能源、循环利用技术,建设节#p#副标题#e#水型、环保型、节能型产业园。

  1、建设节水型产业园。台州是一个水资源稀缺的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城市建设标准的高度体现,也是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规划结合新建的滨海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厂,应提高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力争达到80%以上),主要供应工业生产用水和绿化灌溉用水。

  2、建设环保型产业园。一是有效处理工业废水,采取分散处理和集中处理结合,新建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二期规模。二是防止固体废弃物带来的土壤污染,通过强化圈区化管理,禁止露天堆放。三是大气污染防治,既是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难点,也是竞争优势所在,要大力鼓励扶持产业采用先进技术。四是按照减量化、无害化的要求,建设垃圾焚烧处理中心,占地规模为5.47ha,日处理量达800吨。五是提高绿量,采用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双重指标控制,减轻工业污染。

  3、建设节能型产业园。产业基地内路灯采用太阳能和风能技术,充分利用绿色能源。为减少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园区内采用集中锅炉方式供热,并提高热效率。

  (二)产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园区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园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具体包括减少热岛效应,维护生态安全格局,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1、确保水域面积。水环境是园区生态系统的绿色生命线,充足的水量和良好完善的水生态环境是园区优美自然环境的基础。同时,水域承担着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调节气候等功能,产业园区位于路桥城区下游,青龙浦作为城区泄洪主要通道,调蓄洪水是园区防洪安全的一大重点,应科学研究滩涂围垦区内的水面率指标。

  2、保护建设湿地。近海滩涂湿地对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围垦区内自然形成的盐碱湿地。

  3、发展乡土树种。为了营造视觉效果而种植的大草坪和热带树种已被实践证明不是可持续的模式,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并选择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乡土植被。

  4、打破传统的工业分类,以污染程度与污染类型结合的方式界定,放宽了主要污染物为污水的工业入驻,采用积极手段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公共安全和防灾体系

  512汶川地震、2006年盛夏北京暴雨、2009年3月烟台风暴潮,这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警告我们城市的种种脆弱。我们强调以人为本,首要关注的是人的生命安全,因此规划高标准必然是安全的高标准。

  1、防洪标准。台州金属资源再生园区濒临东海,台州是超强台风经常光顾的城市,因此防洪和防台标准是城市安全的首要考量。规划确定了沿海堤防工程100年一遇的城市设洪标准。

  2、提高重要基础设施防洪标准。规划将变电所、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处理中心等重要设施布局在第二座大堤(50年一遇)之内,利用已有的防洪堤以发挥“双重保险”。将重要设施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确保生命线安全。

  3、基于基地的竖向设计。台州金属再生资源园区内土地大多是围垦而成,现状地形标高为0米。合理确定建设用地竖向标高,既能保障安全、保护生态,还能节约填方、减少投资。规划确定了20年一遇的防涝标准,并确定主要道路的标高为3.9米,与道路平行的绿带则以原始地面标高为主,而新建建筑的室内地坪标高则建议为4米,如此,既节约了工程填方,又能发挥绿地的蓄水功能,在雨季和汛期有效组织排水,提高园区整体防涝能力。

  4、建设防风林带。为抵御强台风对城市的严重影响,在规划布局上与沿河、沿路的蓝绿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防风林带的作用。采用外围基干林带宽度10米,内部支线林带宽度5米。在树种上综合考虑气候条件(冬季抗冻)和土壤条件(盐碱地)、抗病虫害、速生型的树种,选择了桉树、木麻黄、女贞等。6年桉树#p#副标题#e#高度可达12米左右,同时根据工业区建筑实际情况,大部分厂房高度控制在8米以上,16米以下。

  5、防火安全。金属再生产业属消防监管企业,易发生火灾,园区建筑管理必须严格执行有关防火规范和消防间距要求。规划整体布局上应设置防火隔离带,防止火灾蔓延。

  (四)高效便捷的道路交通网络

  道路建设在工业区投入中占据很大比重。但长期以来在工业区建设上,存在照搬城市道路断面的做法,而造成较大的浪费。据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的一项调查发现,工业区道路交通量只相当于同断面城市道路的16%,可见不切实际的“高标准”的道路建设的严重浪费。

  就本项目来看,工业区道路与城市中心区道路的通行特征不同在于,①交通量分散而不集中;②行人和自行车交通量少;③园区主要货流采用大型集装箱运输。

  由此,规划应明确,①主要道路机动车道数量不应超过双向四车道,一般道路可采用双向两车道②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可以合并并缩小宽度,一般道路可以采用一块板断面;③道路转弯半径需满足集装箱运输需要。经优化设计,道路用地面积比例控制在15%以下。

  (五)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台州“七山一水两分地”,地少人多,土地资源非常宝贵,城市建设用地就更加宝贵,因此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率非常重要。规划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节地型产业园(图2)。

  1、合理确定工业地块的绿地率指标。在工业区总体布局上以保障蓝绿线出发,控制了沿河和沿交通性的绿带。这些绿带从生态效益考虑,宽度在10米以上,形成了园区的绿色基底。规划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确定工业地块绿地率下限为30%,绿化覆盖率35%,实现园林式、生态型产业园区的建设目标。

  2、合理确定地块的建筑密度指标。建筑密度指标通常用来提供公共空间,并有助于降低热岛效应,在工业区内一方面有整体的绿地率防止了热岛效应,一方面有绿化覆盖率保证了立体绿量。而且由于一些工业厂房因生产工艺要求不能建多层厂房,一定的建筑密度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手段,因此规划确定地块的建筑密度指标上限为50%。

  3、合理确定道路红线后退标准。在城市道路,建筑后退是弥补底层商业建筑带来人流对人行道的补充,或者充当路边停车空间,以及调和高层建筑带来的街道空间比例关系。但在工业区内,交通出行方式和规律有很大不同。除厂前区外,不存在大量的人流。其次,路边停车空间的需求也非常偶然。加上工业区建筑高度在24米以下,基本不存在高层建筑的后退问题。因此,从实际出发,规划确定主要道路建筑后退5米,次要道路2米。

  (六)公共设施的分级配套

  1、充分依托外围城市和城镇。金属再生属劳动密集型产业,6平方公里的产业基地,预计就业岗位为10万人。解决职工的生活需要,需要统筹考虑。规划总体上考虑1/3在厂内职工集体宿舍,1/3在园区职工生活中心,1/3在就近的城镇内生活。其中金清镇是台州市最大的中心镇,规划应把城镇发展与园区建设统一起来。

  2、建设社区职工生活中心,并配套建设医院、运动场等医疗文体设施的投入。

  3、把公共绿地建设与社区职工生活中心结合起来,发挥绿地的游憩功能,体现以人为本。

  (七)内敛的朴素美感

  把城市设计放在这一系列标准的最后,并不是说工业区就可以忽略城市形象,而是强调工业区的城市设计应注重内在品质,无需也不可能照搬城市以公建塑造城市景观的方法。因此改变常规以标志性建筑打造园区亮点的做法,而以整洁有序、精致内敛、朴素沉稳的整体意象展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特有的美感。同时,根据工业区内快速通行的特点,在道路景观方面强调大块面、统一性;而对于局部节点如职工生活活动中心,则注重建筑造型、#p#副标题#e#立面风格、材质肌理和色彩等。

  1、展示工业文明的力度和美感。以大尺度的工业厂房、管道、吊机等设施展示工业文明的力度和美感,形成有别于城市商业区和生活居住区的区域景观特色。

  2、以乡土树种塑造生态文明特色。采用多层次的乡土树种,以高大的桉树和木麻黄防风林带为基干,以芦苇、野菊花为点缀,形成滨海地区特有的生态绿化美感。

  3、结合开放空间营造节奏韵律。在园区中心位置,结合社区水塘,布局形式自由、具有人性尺度的社区职工生活区,并形成饶有趣味的空间对比。

  4、建筑形式和色彩控制。以绿化带为基调,工业厂房建筑墙面统一采用明快的银灰色调,屋顶则采用深灰色调,以干净、大气、精致的建筑立面,与粗犷、野性的基地特征形成强烈对比,营造整体秩序感。

  5、利用基础设施项目形成景观对比。对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焚烧中心等项目,利用并强化其本身的独特造型,作为点缀,打破整齐划一的单调秩序。

  6、重视细节。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道路保护栏板材料的选择,厂区入口标识LOGO的设计等细节,都需要规划设计予以认真对待。道路路面采用混凝土路面,道路保护栏板采用银灰色铝合金材料,有助于强化工业区洁净和高效的整体效果。厂区入口区设计则应以局部的精致与基地整体的粗犷、野性形成鲜明对比。

  四、结语

  每一个工业园区都是独一无二的,规划的水平从各个方面决定了最终的建设效果。当前台州正在以全新的姿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提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目标,本文以提升地方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对园区建设防灾体系、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支撑、城市生态、节约和集约发展、公共配套设施、城市设计七个方面先进性了全面探讨。相信随着工程项目的推进,有些创新和探索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同时,将有更多的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

  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浙江省工业开发区道路利用调查报告,2008。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台州市滨海工业区总体规划,2008。

  郑楚森主编,台州科学发展研究,2009。

  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台州市再生金属资源工业园区控规(方案稿),2009。

  马晓辉,《新台州》,2009年第2期,《营造金属资源再生产业新优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