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网

在语文课堂中师生活力的探究__期刊目录网,论文发表,发表论文,职称

所属栏目:推荐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浏览量:54   

副标题#e#     摘要:在语文课堂中,只有师生们的活力得以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文章对如何激发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进行探讨和交流。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知情互触;动态生成
前 言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师生在相互作用中进行着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教学目标得到创造性的实现,课堂也就成了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的舞台,成了一方创造智慧飞扬的天地。在这样的课堂上要求教师能与学生朋友般的交流感情——让心灵创造心灵,用尊严赢得尊严,用爱心激励爱心,用生命呵护生命,用自由唤醒自由,并以一颗赤诚的童心去感受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进而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
   一、师生互动,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   “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师生关系来决定的。”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这一方面可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在与教师对话中学习、领悟和生发出前所未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在对话中让学生拥有和体验着做人的全部尊严,享受着被尊重的快乐,建立起自信和进一步对话的愿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体验到一种心灵和自由的丰富,这样以来师生间人为的界限消除了,进入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具有无限包容性的、奇妙的“边缘”地带,师生的生命价值将得以展现。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以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和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中的交往为主要特征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要能把自己与学生真正的平等起来,“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使儿童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的呼吸。  这样的课堂,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师生对方捕捉对方的想法,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允许学生错了重答,答的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以努力形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动力、引发情感发展的源动力、激起学生自主创新的推动力。每个人都有被赏识的渴望,教师只有蹲下来看儿童的世界,发自内心的欣赏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进步喝彩,创造一种支持性的环境,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师生关系由此才能筑成一个自由对话的平台。
   二、生生互动,引发独特思维的源泉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是交换思想的过程,它的动作方式是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相互切磋。这是构建和谐课堂生态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首先,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第二,在互动中学生可获得更多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结果,这对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是很有益处的;第三,在互动中学生会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这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时在互动中,也可使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语文课堂中,师生间运用唱、跳、听录音、观录像等丰富的手段交往已是平常事。在阅读课中,各种交往方式的运用都应以语言文字训练为落脚点,借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完《春笋》一文几个描写春笋生长的句子后,让部分学生戴着头饰表演笋长出来的情景,其他学生做评委。一遍表演下来,评委一致认为:春笋没有“一个一个冒出来”,而是“一下子长出来的”,没有“一节一节又节”,而是“一下子长高的”。于是通过讨论,让学生在座位上各自表演,然后再请这几个人上台表演,这次学生的表演紧扣文中的语言文字,表演非常成功,这样生动活泼的交往,学生读得多而不烦,演#p#副标题#e#得活而有趣,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知情互触,促进情感智慧的和谐发展  学习本身就包含着“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教学法只有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会变的高度有效。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中伴随着认知活动的情感体验越深刻强烈,相同时间内接受的信息就越多,遗忘的速度也就越慢,认知水平的发展也就越快。相应的,认知能触发和加深情感体验,认知水平的提高会促使情感的分化,使情感思维和情感交往能力不断发展,升华人的情感境界。可见情和知的发展常常是平行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和谐共进的。  
     四、动态生成,构建灵活课堂的动态发展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一堂课的丰富性大多源于它本身的生成性,也即在课的进行过程中会生成一些即发的、非预见期的教育性因素。同时学生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意义的生成,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认知方式和成长与不同的生活环境,学生最终掌握的意义是有差异的,这也是创造学习的源泉。实践证明: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性加以把持和整合,可对学生产生最佳的教育影响。同样对教师来说,那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生成性无疑会使教师对课堂教学更加热情、更加投入,也更加深刻的理解自己的职业。如果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进行,那是否定学生富有个性的创见,而这样的课堂就是“走教案”,学生只能扮演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师生无可奈何的被“死”的教案牵动、支配着。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于是,我开放了课堂,顺着学生的思维组织大家交流各具个性的思维过程,充分让学生去对比、去选择,促进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活”起来了,教师则真正成了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这种由学生引发的突发事件,虽然打乱了教案中原定的程序,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正是源于这类不断出现的“生成因素”,为此,教师必须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控制课堂教学,随时准备适应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情况”,特别重视“教学中的生成因素”,“以学论教”,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并能有机的结合教案中设计的程序,抓住这些生成因素,灵活的开展教学活动,切莫因为怕学生“搅乱”自己的教学方案而禁止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
  只有把握好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才能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让快乐超越课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