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网

针对某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分析__期刊目录网,论文发表,发表论文,职

所属栏目:推荐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5浏览量:56   

副标题#e#【摘要】介绍了某高层建筑结构选型、计算分析和构造措施等。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可供同类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结构模型设计分析
  1工程概况
  湖南省某商住楼,局部一至四层为商业用房,其余为住宅。地下一层作为设备用房、机动车库和人防空间使用,建筑物底层架空,作为自行车库和活动场地。该工程建筑设计构思灵活,充分体现了功能多样化的使用要求,但也导致结构体系复杂,出现了错层、多塔等结构,对建筑抗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并优化十分关键。笔者通过总结和分析该商住楼结构设计初期的选型和调整经过,探讨如何建立合理的结构模型及优化设计等问题。
  2工程的建筑方案特点
  1)平面:该建筑南北方向长86.32m,东西方向长79.04m,设计成“凹”型,有较长的外伸部分(见图1)。x.y方向剪力墙分布不均匀,不对称。沿Y向井筒集中布置在建筑物北侧,南侧为框架,结构在两个方向扭转不规则。
  
  图1平面图
  2)立面:建筑物在立面上错落有致,高度变化较多,层数依次有3层、10层、14层、16层(见图2)。
  
  
  图2立面图
  3)设置错层:根据建筑设计需要,该建筑部分设置3层商业用房,相邻10层住宅,两者层高不同,而且连接处位于楼梯、电梯这类薄弱部位,建筑上采用错层来处理(见图3)。
  
  图3错层布置
  3结构设计分析
  3.1结构方案布置的主要思路
  结构设计不仅是一门专业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这在结构布置分析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结构方案选择,不但有安全方面的考虑,而且还要满足建筑空间形式和使用功能、构造功能及所感受到的形象功能等多方面的要求。本工程结构方案布置的主要思路为:
  1)剪力墙布置尽可能集中,以留出足够可变化的空间。
  2)方便住宅套型内部组合变化,调整梁的大小和位置。
  3)建筑高低错落,局部层数相差太大,平立面均不规则,在结构总体设计上设置抗震缝,将平面分割成若干个小单元,使各小单元的立面和平面尽量变得简单规则。
  3.2结构模型调整过程
  针对该建筑体型复杂的特点,采取多种模型进行分析和试算,并根据试算结果运用结构概念设计对其做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3.2.1结构模型的选择
  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求结构布置规则、对称,特别是要求平面刚度布置均匀,以减少扭转:另一方面要求加强结构的抗扭刚度和抗扭承载力。这两方面已经成为结构师普遍认同的设计要求,是重要的概念设计内容。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以下简称《高规》)中,给出了一些关于结构抵抗扭转的量化指标,周期比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周期比反映结构抵抗扭转效应,它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不是绝对大小,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的(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周期比不满足要求时,说明结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向刚度偏小,这时单纯增加结构尺寸,往往收效甚微,应通过整体调整才能获取良好的效果。
  1)模型1:设抗震缝将建筑分成两个单元,在楼梯间和电梯井处设剪力墙(见图4),计算结果是周期比不满足要求。
  
  图4模型1结构布置图
  2)模型2:设置抗震缝将建筑分成四个单元,在楼梯间和电梯井处设置剪力墙(见图5)。按照多塔对各单元进行试算,结果在南面2个单元的周期比过大,不满足要求。
  
  图5模型2结构布置图
  
  3)模型3:对模型2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可知结构的扭转刚度不够,加强建筑周边的刚度可以有效地改善结构的扭转性能;然而建筑上又不允许周边设置剪力墙,在与建筑协调后采取在分户墙上增#p#副标题#e#设剪力墙(见图6),并且增大周边构件的截面等措施进行试算,其结果扭转指标依然不满足要求。
  
  图6模型3结构布置图
  4)模型4:设抗震缝将建筑分成三个单元,其中单元l、3相同,该部分包含l3层、l5层住宅,在电梯井处设置剪力墙,其余部位为框架:单元2为商业用房3层,住宅10层,两者衔接有错层,该单元筒体部分取消剪力墙,改用轻质隔墙填充,采用全框架结构(见图7)。按照该模型进行计算,周期比分别为0.85和0.66。检查其余参数指标,均满足《高规》要求。
  
  图7模型4结构布置图
  3.2.2结构模型选择思路分析
  本工程属于A级,《高规》要求转动周期与平动周期之比不应大于0.9。为此,本工程采取两种措施来调整周期比。
  1)提高结构的抗扭刚度,使抗扭周期变短。例如加强外圈结构刚度、削弱内筒刚度、增设剪力墙、增大剪力墙截面等。这个措施可以改善结构的扭转性能,是解决扭转薄弱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前述的模型1-3就是按此思路来进行分析、修改和试算的。
  2)采取逆向思维,降低结构的平动刚度,使结构相对地变“柔”。例如减少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减少剪力墙设置数量等。这样可使平动周期变长,进而达到调整周期比的目的。但结构变柔后,扭转角会变大,对抗震不利。因此应在尽量提高扭转性能的基础上来减少平动刚度。
  当采取第2)种措施时,即使结构变“柔”,也要保证结构具有多道防线,有足够的安全度,仍然需要足够大的弹塑性变形能力来抵御未来可能遭遇的高烈度地震。根据刚柔结合的目标,再从具体的结构整体设计中去满足,其中包括合理的构造措施。模型4就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进行建模计算的。通过电算分析后,确定模型4为结构最终方案。
  运用概念设计在模型4的基础上对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单元2(见图8)是双楼结构,在3层商场和10层住宅(虚线框内为住宅)交接处设置两条施工后浇带,减少因楼层差异较大造成沉降影响。该单元高度为30.9m,大于30m,根据《高规》第4.8.2条框架抗震等级三级,错层部分根据《高规》第10.4.4条规定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变成二级。在错层部分梁板柱的截面和配筋全部加强。塔楼之间的裙房(即商场)的层面梁、板截面和配筋都进行加强。并且住宅与商场相连的外围的柱子从底部到商场屋面的上一层高度范围内,箍筋全部加密,柱子筋也相应加强。
  
  图8单元2平面图
  单元1和单元3体型结构相同,长度(L)为56.2m,宽(B)为15.2m,L/B=3.7,从左到右分别为14层、16层、16层,高度比3.2,平、立面形式比较简单。考虑该单元长度较长,在14层和16层之间设置后浇带,以减小其变形。
  单元1、2、3的结构计算分析结果:
  1)单元1、3所取参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类别Ⅳ类,框剪结构,框架及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三级,基本风压0.35.
  2)单元1、3的计算结果
  周期比为0.85<0.9,满足《高规》第4.3.5条;
  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439<1/800,满足《高规》第4.6.3条;
  结构最大位移比1.25,满足《高规》第4.3.5条;
  框架柱地震倾覆弯矩百分比小于50%,满足《高规》第8.1.3条。
  3)单元2所取的参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类别为Ⅳ类,全框架结构,错层部分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其余等级为三级,基本风压为0.35。
  4)单元2的计算结果
  周期比为0.66<0.9,满足《高规》第4.3.5条;
  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094<1/550,满足《高规》第4.6.3条;
  结构最大位移比1.16,满足《高规》第4.3.5条;
  4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建筑功能要求的多样化,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物越来越多,建筑平面和立面越来越复杂,对建立合理的结构模型以及优化设计的要求也更高。结构设计需要设计师灵活运用概#p#副标题#e#念设计对结构布置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来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赵西安.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