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网

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的应用

所属栏目:表演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0-12-30浏览量:369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注重意义的对等,电影字幕翻译力求向目标语观众重现地道的原文信息,实现文化的双向传播,这一点与奈达的理论不谋而合。本文结合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字幕翻译,从字幕翻译的特点、采用的翻译策略以及如何达到意义对等几个方面,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如何帮助目标语观众理解原文的信息,总结出功能对等理论有助于目标语观众理解影片传达的源语信息,有助于提高字幕翻译的质量。

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的应用

  【关键词】电影字幕翻译;功能对等;《我不是药神》

  近年来,影视行业发展迅猛,涌现出很多口碑较好的华语电影,如《开国大典》《我不是药神》《战狼》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娱乐性,还能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知识和教育受众的作用,尤其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国内影视剧受到了外国的追捧,专门研究影视字幕翻译,并且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观众能否理解影视传达的信息和主旨,与字幕翻译的质量好坏有着很大的关系。目前国内对于影视字幕翻译还不够深入,尚缺乏有体系和质量上乘的字幕翻译。基于这一点,本本选取了国内口碑较好的一部影片《我不是药神》,选取该影片的中文字幕以及英文译本,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帮助目标语观众理解源语信息即影片内容中发挥的作用,即如何实现意义对等以及用到的翻译策略。

  一、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也称为动态对等理论,该理论是由著名翻译家尤金·A·奈达提出,在该理论中,奈达指出“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1]。奈达将功能对等的基础称之为“等效原则”,强调源语传达的信息应与目标语读者接受的信息应达到意义上的对等[2]。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注重意义的对等,兼顾形式,如果意义和形式发生冲突,则会舍弃形式保留意义,这种观点倾向于归化手法,即以目标语观众为中心,这种做法能够减少影片中的源语信息带给目标语观众的陌生感。影视字幕翻译的目的是引起源语观众和目标语观众的共鸣,使目标语观众没有障碍地理解影片的内容和特色。但由于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每种语言都有独特的风格特点,要想实现所谓的源语观众和目标语观众的“零距离”沟通,几乎是不现实的。我们转而寻求与源语信息相近的目标语信息,争取最大限度将源语信息呈现到观众面前,实现双语对等。

  二、字幕翻译特点

  我国资深影视剧译者钱绍昌先生将字幕翻译的特点总结为五条: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3]。这里着重介绍以下几个特点:

  (一)瞬时性

  这是考虑到电影的播放有时长的限制,每个画面停留2~3秒,而且只能看一遍,不能倒放、暂停,因此,每一场景出现的字幕及其翻译,都要在有限时间内向观众传达最有效的信息。另外,电影内容大部分是人物对话,是以对话为主体的片段组合,这就要求字幕翻译者在翻译时尽可能地做到简洁,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信息。

  (二)综合性

  观众在观看影片时,需要聆听演员的对话、旁白和背景音乐等,除了观看字幕,还要关注角色的表情、动作、内心的变化以及画面的转换等,是集声音、图像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三)通俗性

  不同于文学体裁作品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特征,电影是口语化体裁作品,而且受众多是普通百姓,字幕翻译者要考虑到这一点,不能一味地保留源语的特色和追求文学艺术,而忽略受众群体的文化背景,要迎合大众的欣赏水平,做到雅俗共赏,这一点很重要。

  (四)功能对等理论在《我不是药神》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电影《我不是药神》讲述了店老板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独家代理商的故事。该影片聚焦现实,将小人物的日常平凡、卑微、坚韧等无限放大,生动展现了小人物身上具有的坚强、奉献等精神。基于目标语和源语的差异,目标语观众很难和源语观众获得相同的观看效果和感受,但字幕翻译者可以转而向观众传达电影的主体内容,做到意义传递基本相同即可。在这里,字幕翻译者可以考虑使用增译、减译、意译等翻译策略,实现意义对等。1.减译法。电影字幕具有瞬时性的特点,需要在有限的屏幕罗列出有效的字幕信息,不可啰唆和冗长,要尽可能做到简洁。由于时、空的制约,字幕译者常常要采用缩减的翻译策略[4]。原文:我发现你就是个骗子。译文:You…big…liar.影片中程勇和吕受益一开始向白血病患者推销价格更便宜的印度“格列宁”仿制药,但是大家认为他们是骗子,没人敢买他们的药,两人灰心丧气,低头吃面的时候,程勇开玩笑地对吕受益说的这句话。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能会译为“I…found…that…you…are…a…big…liar”,但是字幕译为“You…big…liar”,并没有那么烦琐,省略了前面的主语动词等,突出了重点信息,易于英语观众理解,符合口语化交际特点。原文:我好心帮你们弄便宜的药,你就这么对我。译文:How…could…you…treat…me…like…that?程勇卖药时,药被一个白血病患者黄毛(化名)抢走了,程勇把药找回来,质问黄毛。译者翻译出来后只有简短的一句话“How…could…you…treat…me…like…that?”,在这里,that就是指代了后面要说的话,因为看过前面剧情的人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没必要在后面译出一大串话,这样既突出强调,也更好地传达程勇质问时的那种急切心情,既达到了意义对等,形式也简洁明了。2.增译法。考虑到影片翻译的无注性以及多口语化台词的特点,在字幕翻译中,如果目标语中没有和源语信息对应的词汇和短语,我们可以适当增译出台词没有表达省略的信息。原文:你们叫我一声勇哥。译文:You…all…call…me…bro…to…show…your…respect.程勇被同行一个卖假药的人警告,让程勇把印度“格列宁”的代理权交给他,否则就会报警抓他,后来,程勇决定金盆洗手,并且请大家吃了一顿散伙饭。汉语中,“哥”有很多含义,可以是辈分低的人对辈分稍长的人的称呼,如弟弟和哥哥,另外就是年纪稍小或者地位稍低,以示对称呼者的尊重。影片中,主人公程勇是他们的楷模,被奉为“药神”,因此其他人叫他一声勇哥,是一个敬称,“to…show…your…respect”增译出了这点,同时也可以让以英语为背景的观众理解台词的言外之意,达到意义上的对等。原文:你一卖壮阳药的,送你这么多锦旗干什么!译文:You…are…merely…an…afrodyn…seller,…how…is…it…possible?…Such…good…drugs…in…your…possession,…what…a…waste!程勇被同行举报卖假药后,警察来他的店搜查,搜出很多病人送给他的锦旗。在这里,警察用感叹句质问程勇“送你这么多锦旗干什么”,表现出他们对程勇这种小商贩的蔑视,认为一个卖神油的不配拥有锦旗。字幕翻译后,增译了的这句“what…a…waste!”,运用感叹句,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waste”一词很好地传达警察的心理,将源语意义传达得精准到位。3.意译法。当直接翻译无法表达源语信息准确含义的时候,译者要进行意译,也就是将源语信息按照意思翻译出来,或概括翻译,或总结源语的意思,这样会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信息。原文:我不是药神。译文:Dying…to…survive.影片的名字,“我不是药神”,译者并没有直接译为“I’m…not…a…god…of…medicine”,而是译为“dying…to…survive”。生和死只有一步的距离,影片以程勇贩卖“格列宁”仿制药为主线,旨在治病救人,很多买不起药或者进入晚期的病人,就只有等死了,而早期得到治疗的病人,还有活下去的希望,主要是围绕生与死展开的叙述,这也能更好地让英语观众透过影片名字了解影片的内涵,精准地传达影片的主旨,实现了意义上的对等。原文: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译文:You…can…not…escape…your…destiny,…It’s…a…dirty…job,but…someone…got…to…do…it.这是一句佛教用语,意思是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你不去做谁去做呢?表示一种敢于牺牲,经世济民的精神。如果按照字面文字直接翻译,那些不理解佛教用语的观众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因此字幕翻译处理为“You…can…not…escape…your…destiny,…It’s…a…dirty…job,but…someone…got…to…do…it”,很好地传达了源语中的宿命论,将这句话的含义准确地表达出来,易于源语和目标语观众的理解。

  三、结语

  基于文化背景的差异,理想中的源语和目标语的完全对等是不现实的,译者要最大限度地寻求与源语信息相近或相似的表达,帮助目标语观众获得和源语观众相同或相似的感受。基于这一点,译者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结合字幕翻译的瞬时性、大众化等特点,在翻译中大量用到增译、减译、意译等方法,同时以目标语观众为中心,使观众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影片传达的信息,实现了源语信息和目标语信息的最大化对等。该理论的使用有助于提高译文的质量,有效促进中国影视文化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65-67.

  [2]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M].李德凤,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59-60.

  [3]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01).

  [4]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04).

  作者:纪艳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