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机制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0-11-25浏览量:137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既受到时代的影响,同时也创造着新时代的风貌。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现状而言,已获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多元价值取向造成的困惑和认同感与实践之间的矛盾。高校应通过构建长效保障机制、联动培育机制与自我教育机制来完善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机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等教育;思想意识;培育措施

  核心价值观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也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价值判断标准。随着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的发展,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日趋复杂,新媒体在提升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带来言论无底线的弊端,西方文化在拓展视野的同时,也暗藏着意识形态的入侵。因此,对于价值观念尚未形成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极为重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现状

  (一)培育成效

  1.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新时代的高校学生物质生活丰裕,对祖国强大所带来的“富强”深感自豪,具有饱满的“爱国”情怀;高校毕业生对自己在应聘期间所遭受的不平等、不公平待遇使其开始关注“平等”的内涵;“自由”也同样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普遍关注,大学生活是迈入社会的过渡期,高校学生开始认识到行使权力的自由,对于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除认同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核心价值观,例如微信公众号、网络课堂、微博等,有效弥补了思政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这一缺点[1]。经调查了解,高校思政课程的挂科率与到课率始终在合理范围,可见高校学生对相关理论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端正的,也突显出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具有一定成效。2.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应德才兼备,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大学生群体涌现出许多正面案例,以实际行动证明大学生群体的力量与培育成效。例如,2020年3月四川剑阁县5名大学生手拉手拯救2名落水者,其中两位大学生不慎落水身亡,被授予“见义勇为公民”荣誉称号。又如,2019年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学生余涛宏为解救乘客不惜自己受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崔译文为救同学身中8刀等。

  (二)问题与不足

  1.多元价值取向造成的困惑。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在接受与学习核心价值观时,依然保留着多元价值观的倾向[2]。例如,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依然存在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之中。随着网络在校园的普及,大学生的多元价值观念呈现出一系列问题。以“校园贷”为例,贷款学生只需提供学生证、身份证、银行卡与联系方式即可获得贷款,但年利率高达36%。一部分学生因为无法偿还而选择自杀等极端行为,酿成家庭悲剧。多元价值取向也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造成一定程度的挑战,只有一元引领多元的价值观,才能够坚定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解开多元价值取向造成的困惑。2.认同感与实践之间的矛盾。虽然高校学生普遍认同核心价值观,学习态度端正,但认同的目的在于实践。就目前实际而言,还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甚至矛盾[3]。例如,一部分学生缺失考试诚信,替考、作弊现象在高校中频频发生。又如,近几年频频爆出的学术造假事件等,都暴露出大学生群体潜在的诚信危机。

  (三)问题与不足的成因

  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能力不断攀升,以“95后”和“00后”为主的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与诱惑,以大学生为对象的商业机构、商业项目频频出现,这类物质消费层面的诱惑干扰着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另外,在全球化趋势下,西方消极思潮企图消解我国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加之互联网的自由性与隐蔽性,负面舆论容易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舆论导向,破坏社会环境的和谐。2.教学环节因素。高校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第一阵地”,但高校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培育方式落后。目前对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价值、重要性等内容已经形成较为全面的阐述,但教学中依然需要强化理论知识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培育方式与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不断创新设计出新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第二,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单一。目前,高校对学生思政课程的考核以笔试为主,缺少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没有重视实践活动中具体可感、亲身经历的事件,对直接地培育大学生的认同心理的作用,未能把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形象的情感体验。3.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一方面源于学习与生活经历较少,另一方面源于实践经验不足。迈入大学后,学习强度降低,但自由程度提升,容易造成两种极端状态。一种是以就业为目的,参加各种资格考试或不分主次地从事兼职工作,以此为日后就业积累工作经验与资格条件;另一种是怀着“学习无用论”的心态,大学期间浑浑噩噩,在睡觉与网络世界中度过四年时光。在大学时光中,不同的学习经历与生活经验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4]。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机制

  (一)构建长效保障机制

  1.强化理论学习。高校可在思政教学中加入马克思主义著作,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通过对经典作品解读使学生深入理解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来源。同时,加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民惟邦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内容,并以此与核心价值观相对应。此外,还可以与学生的专业领域相结合,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核心价值观元素,以马克思主义著作、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滋养核心价值观。2.完善培育制度。一方面,整合与完善现有的教育管理制度,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教学管理、生活管理的硬性指标,同时将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纳入教学考评范围之中,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知行合一”。此外,还须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与监督小组,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思想状态,不定期抽查学生德业状况,建立个人道德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表现记录在案。另一方面,高校还须对制度不断创新,强化制度的约束力与可行性,根据党的最近纲领与文件调整培育内容与方式。

  (二)构建联动培育机制

  1.创造和谐社会环境。和谐、有序、健康的社会环境须从两个方面创造,一方面加强高校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本地区内的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以及博物馆等场所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利用红色文化景区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同时,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将暗含核心价值观的新闻与信息推送给学生。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应及时改造,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学术不端等行为[5]。同时,针对当前西方消极思潮的入侵,须及时把握舆论导向,制作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引导大学生关注传统文化。2.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在物质环境上,将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与内容暗含进硬件设施(书籍、建筑物、基础设施等)的布局与设计之中,提升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水平。在精神环境上,注重对校训的利用,使其在内容上与习近平同志强调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保持一致,并以此作为培育工作的一个支撑点,向学生讲述本校校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内容。3.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家长应当重视自身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以核心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重视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关注学生心理与情感上的变化,避免价值观念的偏离。此外,大学生的生活场景在家庭与学校之间不断切换,高校应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及时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并向家长询问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等,以此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三)构建自我教育机制

  1.提升认同意识。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须经历认知与认同之后才能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因此,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至关重要。当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情感和言行存在冲突时,可组织头脑风暴、班会、学习心得交流会等思维活动,使大学生主动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及其对自身的价值,从而自觉提升认同度。2.强化实践体验。高校可通过文明宿舍、先进班级、优秀学生社团的评比活动提升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热情,利用朋辈成员代沟少、相处久、相互熟悉的特点促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6]。同时,积极促进实践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学术讲座、有奖问答、文艺汇演以及演讲比赛、书画作品比赛等,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养老院、孤儿院等,为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机会。3.激发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推动力,特别是朋辈榜样。例如,捐献器官的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张震鸣,休学参军的清华大学学生门良杰,致力于环保与技术创新的北京大学学生王绍鑫,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南京大学学生刘敏,见义勇为、舍身救人的重庆建筑职业学院学生何鑫等等。高校应积极利用校内、校外榜样资源,扩大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范围与深度,并对本校践行核心价值观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和鼓励。

  三、结语

  现阶段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既有成效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其原因在于外在社会环境的干扰,高校培育方式落后、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单一,以及学生自身价值观念的不成熟。因此,高校应当通过强化理论与制度构建长效保障机制,通过优化社会、校园与家庭教育环境构建联动培育机制,通过强化认同感与实践,结合学生榜样的力量构建自我教育机制,从而“三管齐下”地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黄蓉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视域思考[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1):30-41,156-157.

  [2]鲍硕来,陈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修身教育的路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28-131.

  [3]冯秀军,王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基本问题[J].教学与研究,2014,48(8):67-73.

  [4]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2):3-6.

  [5]韩文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68-71.

  [6]乔瑞华.新时期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及其培养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130-132.

  作者:袁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