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优化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0-11-03浏览量:162   

  在访谈和调查的基础上,以生活化视角探索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教师要有关注学生生活的教育理念,设置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目标,选取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生活实际中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导向于学生生活实际。同时,高校领导要重视思政课教学和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建设,为丰富思政课程教学生活化资源提供保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优化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课程教学;生活化

  为了调查分析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整理和分析调查数据,并结合访谈情况对该课程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一、生活化视域下课程教学现状

  面对面访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龙子湖高校园区5所高校的专兼职思想政治教师10多名;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5所高校的学生2000名(发放200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1968份),被调查男生1303人,女生665人,被调查一至三年级学生分别为1228人(占62.40%)、441人(占22.41%)、299人(占15.19%)。从课程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准备与实施、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来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对教师进行访谈。

  (一)课程教学目标设置现状

  1.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情况对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设置,是学生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大多数老师认为该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理想化倾向比较明显,这也许是我们美好期待,很容易与学生生活的实际相脱离,在教学过程中不容易实施,也很难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生培养的目标要求过高且笼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容易实现,从而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设置的目的和功能,在于潜移默化的育人,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这种目标设置其本身没有错,但理想的色彩比较浓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也与该课程在高校的教学体系的位置不相符。现实情况是该课程在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口头上重视但实际处于被忽视的现状,再加上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更不易达到思政教育教学的效果,其设置的教学目标也不易在课堂教学中实现。2.对教材内容的解读与选择该课程的教材为全国统编教材。由访谈及调查表明,教师对统编教材教学内容的解读与选取不同,其授课所呈现出的教学效果会有所不同。有的老师认为,该课程教材所包含的理论知识较多,对学生正确人生观及人生价值观的引导、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升等都有很强的教育引导作用,这些内容都应该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有的教师认为该课程内容应该多讲授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应由学生自己去做。有的老师认为,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和选择则应灵活一些,如对绪论部分的讲授应结合新生对新环境、新阶段的学习生活的适应,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道德品质修养的讲授也应多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道德品质修养的教学容易生活化,等等。

  (二)教师教学准备与实施情况

  1.教师备课和备学生该课程老师备课,必须选用全国大学生通用的教材,教师授课时一般按照教研室的要求,依据教材内容体系来准备教案讲义。多数教师为了备课方便、图省事而以理论讲授为主,并且讲授课程理论时关注学生生活实际较少,大多是一些空洞的理论说教,不接“学生的地气”,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对于备学生,也就是对授课学生的了解,教师大多凭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少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特别是采取大班额授课,学生人数较多,对学生学习及思想状况的具体了解存在一定难度,有针对性的授课效果有限。该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教师对学生学习及思想状况的了解程度,也会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的生活、学习现状,才会对其思想和行为的偏差进行正确的分析,从而在备课之时有的放矢,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出发,着力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1]2.教学方式的选择对课程的教学方式,往往采用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方式。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根据个人喜好或习惯来选择授课方式,而不是根据授课内容来选择授课方式。在目前多采用大班额上课的情况下,教师多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的方式,与学生互动较少,理论内容的讲授不能很好地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大多是空洞的说教,学生不感兴趣,导致其教学效果较差。有的老师认为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的理论和概念较多,需要集中讲授理论要点,且课堂讲授时间有限,不能采用课堂讨论或情景互动的方式。一味地采用课堂理论灌输的方式而不能关注学生现实的需求,不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授课内容不能生活化,就不能达到该课程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教学成绩评价方式的现状

  1.课程教学成绩评价方式的采用情况由访谈及调查可知,对该课程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绝大多数教师都采用平时成绩加考核成绩的综合方式。这种课程综合评价方式,大多是“由学校教务管理部门或者教研室统一规定,且平时成绩占综合成绩的比例各个学校有所不同,”[1]一般不超过50%。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采用平时成绩占40%(包括作业成绩、出勤和课堂表现),期末考试成绩占60%;少数高校采用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教师对于该课程学生成绩的评价,因考虑问题的角度、出发点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老师认为应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有的老师认为应提高考核成绩所占比例;有的老师认为应增加学生课程实践成绩所占的比例,等等。2.对课程教学成绩评价方式的思考对该课程教学成绩的评价,各高校在不断地改革探索,由之前的学生卷面考核成绩在综合成绩中所占比例非常大,如有些高校占80%,到现在考核成绩所占比例不断降低,有些高校为40%~50%,还有的高校采用慕课、翻转课堂等网络课程等教学改革,增加了网上成绩的比例,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降低卷面考核成绩的比例。以往教师处于省事的想法而注重学生卷面成绩,逐步转变为重视学生平时表现,因为学生的卷面成绩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单一的考试成绩很难对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只有多维度的考察学生的综合表现、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情境下去观察,才能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这门课程所授内容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所能衡量得了,它应该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因此,在评价中,应该更加注重平时的考核,重在意识、观念和行为的养成。”[1]

  二、生活化视域下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教学目标设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在访谈中,大部分教师认为把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设置为牢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坚定的爱国者,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这种目标设置具有很强的理想色彩,这符合国家和党的育人要求,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策略,也与大学生现实需要脱节,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易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其设置的教学目标也不易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二)教师对授课对象缺乏了解

  对学生学习、思想、行为和生活状况的深入了解,是课堂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的生活、学习现状,才会对其思想和行为的偏差进行正确的分析,从而在备课之时有的放矢,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出发,着力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1]但该课程大多是大班额授课,学生人数较多,一般都是100多人,老师熟悉学生的姓名都很困难,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的深入了解更是困难。在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学生所感兴趣的授课方式和方法、学生思想状况的情况下,老师只凭自己的讲课习惯、采取满堂灌的纯理论说教的方式授课,其针对性的授课效果有限,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三)课程教学方法缺乏激励作用

  案例法、研讨法、参观法、启发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都适合该课程的教学,这些都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根据课堂讲授内容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适合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传授相应的知识的目的。但大多数老师还“主要采用理论讲授法,没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2]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没有及时的更新教学方法。在信息化、多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认知模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果老师还采用理论说教等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当然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对学习成绩的评价忽视生活实际

  “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评价大多采取百分制的方式。这种教学评价难免流于形式而忽略内容本身被学生接受的程度。”[3]用考试的分数只能评价学生学习课程的某些情况,如掌握了一些理论、概念,但不能评价学生真实的思想道德状况,更不能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这种简单的唯分数评价学生的方法,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忽视了学生生活的意义,有可能导致思想道德课程考试拿高分的学生,其平时的日常表现一般或可能不能很好地践行道德要求,表现较差。考试的卷面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单一的考试成绩很难对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只有把学生放到一个立体的空间中去观察,才可能得出相对较为客观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可能对学生的现实发展产生有意义的影响。”[4]

  三、生活化视域下课程教学优化策略与保障措施

  (一)课程生活化教学的优化策略

  1.教师有关注学生生活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道德课堂教学作为育人的重要渠道,不能脱离学生成长成才的生活实际需要,学生现实的实际需求是高校思想道德育人的本源。”[1]该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要以学生的现实需求为主体,密切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问题,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将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以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教学内容应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相结合。老师应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把现实问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真正解决学生现实生活遇到的思想道德问题,而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宣讲。”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深入了解学生的实现生活与学习状况,从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出发来考虑安排教学内容,进一步树牢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育人理念,把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带入课堂,在课堂中进行研讨,用思政的有关理论来引导学生客观、公正的看待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解疑释惑,从而达到课程教学的育人目的,优化课程教学效果。2.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关注生活教师在设置课程教学目标时,牢牢把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握课程的科学理论,理论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以学生的生活需求为主体,使思想道德要求与学生生活需求统一于思政教育课堂。例如,在设计“遵守公民道德准则”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时,可结合班级建设、集体精神的培养、宿舍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情景模拟或问题讨论、辩论的形式,辨析学生在遵守公民道德方面存在的困惑或疑虑,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观念,提升遵守公民道德的自觉性。同时,课程教学还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应对压力和挫折,学会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3.教学方式方法要立足生活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要立足学生生活,创设良好的课堂育人环境,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法、研讨法、参观法、启发法、实践法等。例如,教师可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典型事例来启发、引导学生,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掌握基本道德要求。现实生活是课程教学的案例库,有许多鲜活的素材,只要教师引用得当,都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多采用实践教学法,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生动而具体。增加教学实践环节,使思政理论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充分体验课程理论教育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认真学习的积极性。4.教学内容要来源于生活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现实生活丰富而多彩,课程教学不仅要“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实际,而且密切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5-6]教师要善于从社会现实和学生现实生活中发掘问题、探寻生活素材,不断丰富教学案例。例如,教师在讲授“家庭美德”时,可采用辩论的方法,让学生就“大学求学期间是否适合谈恋爱”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明辨是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自觉遵守相关的道德和法律规范,教会学生处理好复杂的感情和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再如,在讲授爱国主义的内容时,爱国必先爱家,可组织学生进行爱家乡或理性爱国等内容的课堂演讲,使学生从爱家乡的感受中体悟爱国情怀。学生也希望老师授课时能理论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适合课堂内容的教学方法,用课程知识理论来诠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使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真正能解疑释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学习评价要导向于生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程学习成绩的评定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应是某门课程学习的一个总结。由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素质的提升,受家庭教育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教师不能仅凭课堂的表现和课程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需要多维度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实践与日常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1]课堂互动表现、日常表现、人际关系、参与实践的热情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也可以成为评价学生的一个维度。教师可以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或教研室集体讨论,设置评价学生学习的多个维度,赋予不同维度的权重,用多维度综合分析的方法力求对学生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多关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评价,设置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境,锻炼并观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只有学生学习评价导向于现实生活,才能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领会和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优化课程教学,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生活化优化保障措施

  1.高校领导要重视思政课教学高校领导需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该课程在立德树人、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人才的重要意义。高校领导要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紧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课程建设,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到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中,以学生现实生活需求为导向,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优秀教师授课,丰富课程生活化教学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和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班级,逐步减少大班额上课,多安排小班上课,使课程教学安排有助于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课堂教学互动,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并通过课程教育教学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惑。2.加强思政教师专业队伍建设“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正确评价思政课教师的贡献和作用,重视思政课教师”[7]的业务培训。有些领导误认为思想政治课程是传统理论说教类课程,认为一般人员都可以上思政课,不需要具备很高的学问,从事思政课教学的门槛较低,教师的学科背景庞杂,专兼职结合,以专业教师为主、兼职为辅,而且对思政教师职后培训不重视,特别是兼职教师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很少。由于对思政课程教学的不够重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普遍较低,职业自豪感也严重不足,工作积极性就难免下降。高校领导要重视思政课程教学,重视教师的职业培训,关注教师的业务发展和职称评聘,进一步调动思政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为思政课教学更好地生活化、优化课程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师资力量。3.进一步丰富生活化教学资源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离不开课程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可以为课程教学的生活化提供素材。有的教师提出,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应为课程教学实践提供条件,多接触社会实际,多寻找地方资源,结合地方文化建设来设置教学内容。可以开展时事专题讲座以了解社会现实,让学生体验社会的发展变化、感悟国家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体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拿到课堂上讨论,通过讨论明辨是非,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通过水灾、火灾、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向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传达解危济困、团结一致、奉献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通过爱国主义、理性爱国等专题教育,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邀请劳模、企业家、成功人士等到课堂授课或讲座,使学生对照现实的榜样分析自身存在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了推动”[8]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我们对思政课教学生活化进行探索,目的是优化课程教学效果,进一步增强该课程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解疑释惑,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冯玉梓.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生活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2]于莉丽.对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6,14(34):235-236.

  [3]陈艺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基于新媒体的视角[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05):45-47.

  [4]李泽虹.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生活化的教学措施[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6):69-70.

  [5]金波.浅议高职学校政治理论课产学结合模式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6):25-27.

  [6]张奎彦,何小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01):20-22.

  [7]贾伟杰,徐趁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探析[J].智库时代,2020(01):08-10.

  [8]吴晶,胡浩.一堂特殊而难忘的思政课———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侧记[EB/OL].

  作者:李春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