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网

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

所属栏目:农药学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0-09-19浏览量:184   

  客观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高新技术的应用对提高产能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农业现代化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否则就是一种短视行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南辕北辙。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积极研究、深入探索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能够为我国生态农业稳定、健康及长效性进步提供内生动力。李繁荣博士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合成《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一书,书中观点新颖、立意高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及创新性,笔者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全书特色。

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

  一、方法科学,以文本分析法构建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体系

  一个基本事实是,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散落于海量文献中,并不存在完整体系及系统组织。事实上,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内,其相关著作及研究成果中也没有明确提出“农业生态”的概念,因此构建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体系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将碎片化论据收集、整理、分类的过程。文本分析法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工具,除了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完整著作(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进行全面梳理之外,还要从笔记、手稿、演讲等载体寻找线索,这样才能确定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的核心,进一步归纳内涵与拓展外延;其中,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内涵主要源自《资本论》,外延部分主要源自于列宁著作,以多种文本作为基础,确保了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同时,笔者认为基于文本分析法构建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体系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满足跨学科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经典作家在分析农业生态问题时,并没有局限在政治、制度、阶级等领域,对于自然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关注度也很高,以文本作为跨学科资源整合媒介,能够最大程度保障马克思农业思想的丰富性。

  二、与时俱进,与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保持高度契合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虽然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看待,但并未教条化、形式化,而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式获取创新力、生命力。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实践,必须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和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保持高度契合。直观上看,农业生产是人类文明创生、发展及延续的基础,作为一种高度依赖生态条件的生产方式,“生态农业”本应该是农业文明的本色。然而,随着科学理性及科技优势在农业领域的渗透,农业生产从形式到目的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工业化思维、集约型组织、机械化干预等作用下,农业经济效益开始强势凌驾于生态效益,成为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本书聚焦中国农业发展历程,认为这种认知变化表现得更加明显,在改革开放40年间,传统农业生产的社会性、技术性、文化性基础几乎湮灭殆尽,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富含“现代化”基因的农业设备、化学农药、农产品加工系统等,在种种表象背后,不仅是被彻底颠覆了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也造成农业逐渐偏离了生态伦理秩序。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的实践价值,应体现在农业生态伦理秩序的修复和回归上,诸如减少化学农药的运用,探索绿色增长方式,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成分不仅没有降低,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实用性强,提供适用于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指导方案

  问题是研究工作的起点,但获得何种答案,则主要取决于以什么样的思想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并不是纯粹的理论,而是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实践论证的成果,一定程度上可视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农业生产中的映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为指导,对中国农业生态化方案的构建思路非常明确,如辩证法视角下的“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生态效益”协同统一,能够让人清晰地认识到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事实上,狭隘的生态观下,人们总是把工业生产作为破坏生态环境的选项,而不合理、不科学的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生态损害,如水土流失、生物毒害、过度垦荒等却被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可以引领人们走出误区——在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指导下,我国农业生态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生产方式转型、城乡协调互动、适度规模运营及生态补贴机制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保持同向同行,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作者:战谱元 李光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