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网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

所属栏目:银行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9-11-06浏览量:244   

  一直以来,信贷风险都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成败关乎其自身业绩与发展,更关系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通过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信贷风险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规模不断扩大,资产质量总体较好。贷款占比稳步上升,不良贷款核销力度不断加大,商业银行风险抵御能力有所提高。根据银保监会公开披露数据显示,2018年四季度,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209.96万亿元,同比增长6.7%,总负债为193.49万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10.51万亿元,同比增长13%。2018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9%,同比增长7.7%。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潜在风险分析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双升”态势依旧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不断扩张,受企业债务违约风险整体有所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逐年增加。2018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9%,同比增加7.7%,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依旧,风险不容小觑。

  (二)资源配置不平衡,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质量下行压力较大

  由于信贷结构不合理、资金配给集中度高等现象长期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十分普遍。近年来,伴随着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国有企业杠杆率虽稳中有降但仍处高位,民营企业再融资压力略有缓解但未根本好转,加之部分行业在调整中不可避免地经受冲击,资金周转困难、竞争压力大、盈利难度提高,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大。

  (三)房地产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随着居民财富水平的不断累积和改善生活质量需求的日益提高,近年来,居民部门加杠杆速度偏快,房地产行业负债率居高不下,加之部分地区房价存在回调风险,房地产投资回报率降低,房地产行业脆弱性可能进一步上升。房地产市场的阴晴变幻将对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产生显著影响,由此引发和扩散产生的一系列经济变化将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四)地方隐性债务加重商业银行潜在风险隐患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依旧庞大且增长快速,银行贷款作为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来源,一旦地方隐形债务风险爆发,易引发羊群效应,不仅给地方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严重的话将会危及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健运行,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选取

  本文选取面板数据(PanelData)模型,讨论基于截面N、时期T、变量K下的三维信息数据,设因变量yit与k*1维解释变量向量Xit=(X1,it,X2,it,...,Xk,it)’,满足线性关系yit=αit+X’itβit+μit,其中i=1,2,3...,N;t=1,2,3...,T。同时,采用Hausman检验来区分固定或随机影响模型。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不良贷款率(Y)、GDP增长率(X1)、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X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X3)、资产负债率(X4)、贷款总额(X5)为变量,文中分别以BLR、GDP、CHP、CSR、ABR、LA表示。选取上述指标的考量为:不良贷款率、资产负债率是衡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贷款总额体现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及相应的风险面,GDP增长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反映了市场和经济景气指数。模型假设资产负债率、GDP增长率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正相关,贷款总额、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与不良贷款率负相关。 模型以2009年至2018年为十年时间线索,选取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和有代表性的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为两组对比实验,以上相关数据均采集于各家银行公开年报。GDP增长率、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率由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而得。

  (三)实证结果

  各变量单位根检验通过,可证变量平稳。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大型商业银行(模型A)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型B)均拒绝原假设,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由表1实证结果可知:对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在模型A中,GDP对不良贷款率影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商品房平均售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不良贷款率影响显著为负,而资产负债率和贷款总额对不良贷款率影响不显著。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在模型B中,与模型A相似,GDP对不良贷款率影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商品房平均售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不良贷款率影响显著为负。不同的是,贷款总额对不良贷款率影响影响显著为正。从实证结果来看,在贷款总额方面,模型A和模型B出现了不一样的情况,对于两种不同类型的银行而言,贷款总额对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不显著,但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贷款总额对不良贷款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健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具有客观性、传染性、可控性,且是一个长期、复杂、变化的系统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持续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精准定位,着力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1.以风险为导向,强化公司治理与组织架构。切实推动商业银行强化公司治理和股东股权管理,完善治理机制,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和内控制度,健全角色约束和责任人制度,精准定位,明晰职责边界,着力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管理透明度,切实提升董事、监事履职能力,完善商业银行架构体系建设。2.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强调以人为本,健全企业业绩考核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现代化人事管理制度,强化人才引进和储备制度,完善人才岗位流动轮换机制,强化员工专业继续教育和法制意识教育,加深员工企业文化认同感、幸福感、责任感,努力减少因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引发的风险事件,切实提升风险管理质效。

  (二)精心实施,着力健全现代风险管理模型

  1.结合实际、区别分类,完善现代风险管理模型。将宏观经济形势同各行微观经营情况相结合,并根据经济环境变化做出适时反应。由模型在对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讨论中可见,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例如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房价等指标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显著影响,同时要注意贷款总额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产生的差异化影响。因此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不同类型的银行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管理策略,并留意变化中的形势和新出现的风险隐患,及时更新模型数据库,将各类影响因素及时纳入监控范围,关注并及时分析其变化趋势,谨慎地做好风险防控工作。2.强化合规稳健经营,努力提升银行竞争力。在经营管理中要注意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协调统一,积极关注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及其变化,在推进各项业务的同时高度关注资产质量,倡导合规、稳健经营,努力提升银行综合实力,因为只有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才能更好地抵御各类风险,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商业银行风险防控水平。3.多措并举,切实做好风险处置工作。将风险防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严控增量风险,缓释存量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商业银行要加强客户风险评估,规范授信审批流程,着力提高贷款质量,加强贷款分类准确性,加大贷款催收力度,完善风险防控预案,积极开展压力测试,提升风险缓释有效性,妥善开展不良贷款处置工作。监管部门要督导商业银行建立集中度风险管理框架,深层穿透。要按照实际风险计量资本,进行会计核算和计提拨备,强化银行自律和市场约束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好风险管理与处置工作。

  (三)精细管理,着力提升商业银行监督管理质效

  1.强化重点领域风险监测和处置,切实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风险监测,研判显性风险并警惕潜在风险,防范单个机构引爆系统性风险。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对结构性融资产能过剩行业,要深入开展风险排查工作,积极化解与处置风险资产。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监测,重点防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减少过度融资,规范银行融资行为,以“控制总量、分类管理、差异对待、稳步化解”方针,积极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关注房地产信贷及行业变化趋势,研判短期风险特征和中长期发展趋势,加强政策解读,有效管控和引导市场预期。关注互联网金融风险,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加强信息披露,提高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和维权能力,切实保障客户信息与账户安全,健全信息平台的长效机制。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框架,加强行业自律,形成监管合力。2.加强风险信息共享,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由于信贷风险具有客观性、隐蔽性,一旦爆发传染扩散迅速,极易产生危害性后果。因此要加强监管部门、商业银行、银行内部的信息交互,保障交流沟通的顺畅性,完善信息报告与反馈体系,提高信息时效性、准确性、真实性,加强行业联动,努力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及时填补监管空白。完善内部审计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健全现代审计制度,保障审计过程的严谨性、独立性和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严格授权审批制度和内部检查制度,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惩处力度,规范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持续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参考文献

  [1]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R],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7-2018.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7年年报[R],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7.

  作者:冯叶 李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