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网

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论文发表网__期刊目录网,论文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1-02-25浏览量:69   

副标题#e#
  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辉
  山东济宁市金乡县委党校山东济宁272100
  摘要:本文简单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以及结合各个时期的先进思想起到得推进作用以及指导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号召全党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一个双向“化”的过程。一方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规律,从而制定出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改造中国、建设中国、发展中国。另一方面,是要善于总结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使之系统化,形成新的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内容。
  毛泽东同志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我们党在幼年时期,由于受右的和“左”的思想影响,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盛行,给中国革命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揭露批判教条主义的危害,着力研究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在同教条主义作斗争中,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不渝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继续获得丰富和发展。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进入了新阶段。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党内的主导地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第二次飞跃经过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新时期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新鲜经验。
  第一、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认识中国国情,是推进马克思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和认识论前提。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始终伴随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教条主义的斗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一段时间发生曲折,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在于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把实事求是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紧密联系起来。正是由于我们始终如一的坚持并不断丰富党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才获得牢固的思想基础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保证。
  新时期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起点,是通过三个“再认识”实现的。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破除了附加到马克思主义中的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解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奠定了科学的前提。二是对中国的实际即国情进行再认识,得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确立了立论的基础。三是对时代特征即世情的再认识,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判断,使我们看清了时代#p#副标题#e#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的主题。三个“再认识”,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造性运用,使全党以马克思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国情和时代的认识更加符合实际,创造性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
  第一,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统一,不断探索和回答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生长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都是由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所推动。不断探索和回答实践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生长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的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创造性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
  第二,坚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借鉴世界文明积极成果相结合,增强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创造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就必须把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融入马克思主义,这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普遍规律的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继承和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首先注重将中华民族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同时又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容和活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都高度集中的反映了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都高度集中的反映了这种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融合,成为全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不能离开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同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一个开放的历史进程,他关注和重视世界文明发展的成果和趋势,有分析的借鉴和吸收其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理论成果,与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世界文明积极成果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三,坚持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促进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根本规律,并且有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语言表达,有广泛的实践基础和群众认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导。因此,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成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延伸和实践目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要求和实践,不仅能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而且能够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