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网

完善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思考__期刊目录网,论文发表,发表论文,职称

所属栏目:餐饮管理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1-02-25浏览量:133   

副标题#e#【摘要】强化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已经成为治理公司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控制论原理出发,对内部控制作了多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的基础上, 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中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 完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
在现代企业的基本制度中, 内部控制系统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其控制目标的实现与企业治理目标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长期以来,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会计、审计领域, 侧重从会计和审计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 其研究成果也主要服务于审计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和审计风险的控制。笔者认为, 仅从会计和审计的角度研究内部控制, 必然导致视角过于狭窄。事实上, 从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来看, 企业内部控制经历了财务控制、财务控制与管理控制相结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融合等几个阶段,其范围不断扩大, 早已超出了会计控制的范围。
一、内部控制概念及内涵
“内部控制”一词由“内部”和“控制”两个单词构成。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内部”是指“某一范围以内”;按韦氏大词典解释,“内部”是指某物在一个团体、结构或组织以内。相比较而言,从内部控制角度,取“内部”指某事物或组织之中或以内之意更为合适。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控制”是指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指使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按韦氏大词典解释,“控制”有多种含义,其中一种含义是指将发生率或严重性降至无害的水平。在会计准则中,“控制”还可以解释为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 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得利益权利。事实上,关于控制的含义,还可以有其他释义。同样地,从内部控制角度,取“控制”为“掌握住不使超出范围,并将不利影响降至无害水平”之意较为妥当。在厘清了“内部”和“控制”之意后,可以将“内部控制”初步界定为“在一个组织以内,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将不利影响降至无害水平”。显然,这样界定“内部控制”还有些概念化,不易被多数人理解。只有将其与某个企业、事业单位,甚至更大的组织( 如某个政府部门)联系起来,才能赋予内部控制概念更为具体的含义。
二、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关系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大致可以区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的阶段。内部牵制思想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这在早期被认为是确保所有账目正确无误的一种理想控制方法。内部控制制度思想认为内部控制应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或称内部业务控制) 两个部分,前者在于保护企业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者在于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
从其发展过程来看, 内部控制理论逐步完善, 内部控制活动的边界不断扩展从公司制企业内部控制的系统组织结构边界看, 它已从原来的管理层之下上升到股东大会层面, 因而, 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边界就是公司的“ 组织” 边界, 控制的主体是公司内部的所有利益相关者, 包括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和一般的员工。公司治理既包括外部治理如资本市场、产品要素市场、经营者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 也包括内部治理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员工等, 公司治理的主体是公司内外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债务人、非股东融资者、雇员、供应商、消费者等公司治理的边界是指公司的“ 法人” 边界, 它是公司财产边界与组织边界的综合体系, 显然大于内部控制边界。其实, 外部治理的实质是外部控制, 内部治理的#p#副标题#e#核心是内部控制。因此, 可以说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控制。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反映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内部控制包括人事控制、组织控制、业务流程控制等诸多内容, 而组织控制的核心是架构组织模式, 确定组织中各职能部门的职责, 形成科学的授权体系, 完善授权程序, 保证组织系统内横向与纵向关系的协调与顺畅, 以达到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的目的。而这些工作的绝大部分都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公司组织是其经营活动的载体, 是公司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因而,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都将焦点放在这一方面是十分明智的。
内部控制体现了公司治理机制的精髓。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 它由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主体、内部控制目标和内部控制功能等多种因素组成。而作为重要因素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三大部分。内部控制的本质是预防和纠正错误, 其主要手段是全过程监督, 表现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种控制形式。事前控制即为决策控制,事中和事后控制表现为对决策的执行情况的监督, 为决策执行行为的有效性保驾护航。从这个意义上说, 内部控制已融人公司治理的三大机制之中。
综上所述,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是辩证共生、共同促进与成长。公司治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内部控制将会因此而备受重视, 研究公司治理不能撇开内部控制, 关注内部控制不能不考虑公司治理的要求, 沿着内部控制的路径, 理清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有助于系统完整地架构公司治理的体系框架, 使公司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完善公司治理中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根据上述分析, 笔者认为, 目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完善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导企业的实践活动。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关于内部控制规范的体系。目前, 我国内部控制规范还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内容层次上, 虽已制定了几部法律与规范, 但从完整性来看, 还远未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要求。在构建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时应注意多层次协调, 同时兼顾原则性与可操作性。
2.关于内部控制规范目标。COSO 报告将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性”。我国内部控制的定位还局限于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防错纠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与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等方面。这种目标定位与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状况确实相符合, 但从长远来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状况的不断改变, 目标定位应有相应提高。
3.关于内部控制规范的内容范围。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会计领域。《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法律法规主要是从会计控制的角度来规范内部控制的, 独立审计准则中的定位也是着重于企业的会计责任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我国企业, 其内部控制内容范围的确定要慎重, 既不能照搬国外企业的要素理论, 也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内容范围。从我国现有的内部控制法规来看, 作为企业外部条件的控制环境与风险评估部分相对较弱, 在今后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应对其加以强调。
4.关于内部控制设置方式。一般来说, 内部控制设置方式与内部控制的基本构成联系在一起, 内容条款也能决定相应的设置方式。在内部控制的设置方式上, 可以借鉴COSO 报告的做法, 按业务循环来设计, 以便于按规范流程及#p#副标题#e#重点环节来进行内部控制。
5.关于内部控制评价规范。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检测。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需要谨慎考虑以下问题: 应该执行哪些评价程序, 遵循什么样的评价标准, 用什么样的评价形式; 如果需要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什么情况下承担责任,承担什么责任等。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而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在实践中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6.加强内部审计。 (1)内部审计职能的重新定位。企业内部审计不同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是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服务。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把定位点确立在为企业领导的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促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2)坚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坚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利于内部审计的业务开展、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内部审计的客观性。要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强机构建设,建立独立、健全的内审机构,使内审机构有较高的权威性;其次,内部审计要抓企业经济活动、经营发展中的关键环节,突出审计重点,依靠法规和制度规范审计活动;最后,提高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程度和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
(3)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国家的审计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实施内部审计,按照内部审计规范所规定的程序、方法、内容等开展各项审计工作,逐步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内部审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面对现代审计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扩展,除掌握业务知识之外,还需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恪守客观、公正、廉洁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水澎, 陈汉文, 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
 2000. 5
[2]胡群英.加强内部审计 完善公司治理.商场现代化,2006.6
[3]胡凯 , 张烜.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财会月刊(综合) 2006.9
[4]马雁涛.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关系探讨. 中国内部审计. 2006.08             
[5] 中国财会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