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网

金融类论文:浅谈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财政政策__期刊目录网,论文发

所属栏目:金融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1-02-25浏览量:179   

副标题#e#
  次贷危机是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危机。在2008年已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次”的意思是形容信用较低,偿债能力差,“次贷危机”指的是发生信用低,偿债能力差的信贷风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较低,偿债能力差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高,那些信用较低,偿债能力差的借款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贷款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由于之前的房价较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借款人,如果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通过拍卖或者出售后来偿还银行贷款。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借款人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得到的资金不足弥补当时的贷款加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本金,造成银行资金周转困难。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增加。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由于美国主要靠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在富人的消费需求都到了极限时,如果继续挖潜,就只有通过银行按揭借钱给穷人买房,而按揭银行又不想单独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就将此高风险的债务打包成“创新”的金融产品向全球出售。从而引发“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一是受到冲击的是众多信用程度较低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他们将面临住房被银行收回。二是将有更多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由于收不回贷款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保护。三是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许多投资基金买入了大量由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损失惨重。造成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
  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大幅下滑。2007年美国住宅存货继续大幅上升,价格回落,2008年美国次级房贷还款仍处高峰,次级房贷危机引发了全面次级信贷危机。次贷危机蔓延到美国消费信贷,信贷紧缩转变为消费紧缩。从网上得知,美国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高达72%,其中约50%是信用消费,20%是负债消费。美国银行估计,无法偿还的消费者贷款可能占其放贷总数的20%。私人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逐月下降,住宅和汽车业的萎缩对美国的影响已经超过了短期经济调整的幅度和范围,住宅投资、交通设施投资和工业生产持续负增长,企业利税波动较大。工业生产不足主要表现为最终消费品生产不足,制造业生产疲软。生产企业利润和公司收入出现较大波动,企业利润、企业流动资金、公司所得税和非金融类国内企业利润大幅减少,生产和制造领域就业大幅减少。美国服务业出现近五年来首次萎缩,服务业占美国经济活动比重超过80%,对经济和就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2、次贷危机使欧盟经济受到全面冲击。一是导致欧盟金融机构所持债券价值严重缩水,不少金融机构出现了和美国一样的严重损失。从网上得知,目前金融机构已在陆续公布其次贷资产核销情况,核销额从几十亿美元到上百亿美元不等。次贷最后损失可能高达2000亿到5000亿美元,这仅是账面的数字。基于次级一系列抵押贷款导致损失是数倍的派生损失实际上可能更多。二是导致欧盟的信贷紧缩,一些#p#副标题#e#银行和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大幅缩水,这对其资产负债表产生不利影响,限制了其放贷的能力和意愿;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分散转移信贷风险的范围缩小,导致信贷利率上升和实施更为严格的借贷条件;信贷紧缩将影响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并进而冲击个人消费和住房投资。由于住房投资是不少欧盟成员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信贷紧缩导致的利率上升,个人的偿息负担加重,消费能力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三是扰乱了欧盟货币市场的运行,欧洲银行间市场上到期时间超过几天的借贷利率陡然上升,借贷方可能因涉次贷业务而使到期不能偿付的风险加大。四是影响到欧洲货币政策走向,本来市场广泛预期是欧央行在2007年度内将继续提高利率以紧缩前期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防范中长期通货膨胀。次贷危机使货币市场出现流动性短缺,若加息势必加剧这种短缺,欧央行在此情况下只得选择保持目前利率水平不变,但对其遏制通货膨胀具有负面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如果我国持有的一些美国公司的债券并且该美国公司面临倒闭,这部分借款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虽然我国规定,资本不能随意进出中国金融市场,因此“资本防火墙”使得我国金融市场在此次次贷危机中负面影响较小。但是,我国直接投资次级债券的金融机构有一定的损失。从网上得知,我国有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在次级债券危机中可能损失49亿元,之后我国银行公开表示,次级债券的投资规模估计在100亿~250亿元之间,按照下跌15%计算,账面值的影响在15亿~37.5亿元之间。
  2、对出口企业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国的金融危机,而且号称“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对美国的经济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同时,欧元区经济体经济同样也受到严重冲击。而我国虽然金融市场并未全面开放,但我国的经济目前对外依存度高达60%,而国内出口量最大的就是欧元区和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如果对外出口国家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其国际需求的大幅下降势必影响到我国的出口企业。然而,我国目前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出口拉动国内投资,从而推动国内GDP高速增长,如果出口企业受到影响,那么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必定会受到影响,国内经济就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表面上看,我国GDP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因为我国内需还尚未充分激活,未来通过扩大国内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潜力还很大,但从目前看这一经济发展趋势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应采取的财政政策
  1、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主要的政策手段。但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似乎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还难以达到扩大内需的目标。目前的我国经济是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并且存在着相当大的通货紧缩缺口,经济发展稳中有降。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即“双松”政策相配合是较为正确的选择。因为,实行以刺激总需求为宗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时,无论是增加消费还是扩大投资,最终都要表现为增加的货币购买力上。如果此时没有采取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或减少,那么,积极的财政政策就会很难导致购买力的增加,从而不能达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例如,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表现之一是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而扩大内需,主要是靠增发国债而实现的,而国债规模是受各种条件约束的,不可能无限扩大,仅依赖现有的可借债规模,难以达到拉动内需目的。所以,在财政向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国债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增加了1,000亿元的配套资金,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种以定向长期国债为工具,以基础行业、#p#副标题#e#基础设施为切入点的财政货币“双松”政策相配合,是我国90年代以来未曾有过的尝试,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可以说,这是我国使用财政货币“双松”政策相配合的成功范例。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与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有助于通过扩大国内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
  2、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内投资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下,启动投资需求,选择好投资增长点,通过政府投资带动企业投资,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困扰是极为重要的选择。为此,重点要解决好两个问题:(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扩大投资需求的着力点。特别是受水灾、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基础设施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在当前,加大国家财政资金对电信、铁路、公路、市政建设、环境保护和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在较长时期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总体上还相当落后,而基础设施本身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大多属于上游产业(即利润相对丰厚、竞争缓和的行业),既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又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对经济特别是投资的带动作用十分有利,是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着力点。(2)充分发挥财政经济杠杆在启动企业投资中的作用。从投资主体看,投资可分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两大部分,我国现在最欠缺的并不是资金来源而是增强民间投资意识。因此,扩大国内需求,对投资需求而言,除了增加政府投资之外,政府还应着力创造和保持良好的投资环境,改变企业对未来的预期意识,提高企业的投资信心,增强企业的投资意识,要做到这一点,财政除了继续实行一些减费和费税并轨措施之外,还要采取适当降低部分周期较长、回报率较低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资本金比例,扩大财政贴息,动员民间资本按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进行投资,大幅度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等有力措施,促进民间资本在中小企业的发展。
  3、实施强有力的财税政策,摆脱消费低迷,刺激经济增长。自1997年以来,我们感受到,虽然劳务商品价格基本保持平稳,但部分劳务商品价格持续走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费需求持续低迷增长。如果占GDP将近60%的最终消费的增长不能回升到正常的水平,就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采取积极的财税政策来适度地刺激消费,拉动消费需求回升,促进经济增长。如增加社会成员收入是启动消费市场、拉动消费需求的关键之举。就采取积极的财税政策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社会成员收入分配政策改革的力度,增强全社会的消费能力。收入分配政策直接制约消费者的能力和选择,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成员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和改革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对贫困阶层的救助上。这样可以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发展,达到降低富人的收入以降低他们的储蓄倾向,同时提高穷人的收入,使他们能获得最低消费需求,从而总体上增强全社会消费能力;二是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与补助,继续扩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的覆盖面,保障社会成员教育的公平性;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适度减免工商税收,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增加企业职工薪金收入,从而有利于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供给,有利于社会成员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包括取消利息税、进一步提高所得税的免征基数、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社会成员的补助范围、标准等。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预防性储蓄”倾向,增加社会成员即期消费。文教、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关系民生社会公共支出,这部分支出一直较低,成为社会瓶颈领域,普通社会成员多年面临上学难、#p#副标题#e#看病难、就业难、养老难等问题,导致“预防性储蓄”倾向发展和高储蓄现象,严重影响社会成员的即期消费水平和消费预期,正是我国消费难以真正启动、投资消费严重失调的根本原因。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战略从政府补贴和福利转向市场,这直接触及了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制度因素,如公费医疗、义务教育、全面就业、退休福利和养老保险等都逐步市场化,医疗、教育、就业、退休制度都在不断地给人们风险信息,社会福利制度解体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强化了人们对收入的低预期,使人们不得不增加“预防性储蓄”倾向,推迟和谨慎消费而导致储蓄增加。可见,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得好坏将直接影响社会成员对于未来支出的预期,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趋向。因此降低“预防性储蓄”倾向,增加社会成员即期消费,首先在于不断推动教育体制、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加大在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民生领域的支出,使广大社会成员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消除消费障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加大民生性住房对商品房投资的比例。1998年以来,我国以投资拉动内需的主要做法,是通过住房改革拉动商品房市场的发展。然而几年来随着商品房市场的不断发展,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严重偏离了一般社会成员的购买力,阻碍了人们的住房消费。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交易市场萧条,由此影响了钢铁、水泥、家居等行业的发展,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房价居高时如果一味救市只会导致泡沫延续并继续压抑住房需求,因此政府财政的选择应是加大民生性住房建设投资比重,主要包括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这样,既能缓解对钢铁水泥等行业的重负,又能释放出社会成员住房消费支出。而且,政府建设经济适用房其实在保本的基础上甚至还可微利,不会对财政支出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也是公共财政职能所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