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网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逻辑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22-03-29浏览量:672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明确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部署。厘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总结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逻辑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

  体系一般指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体系与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但是体系侧重于宏观维度,系统侧重于微观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高校治理体系的子系统,是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构建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机整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重心是处理好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不断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使其黏合起来形成合力的体系化过程。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中心-边缘结构丰富发展的过程。“从字面上理解,‘体系’的特别之处根源于‘体’字。所谓‘体系’,大概可以说成是有‘体’的系统,而‘体制’,也就是有‘体’的制度。”[1](P49)从所处位置看,“体”处于中心,起关键性作用;从关系看,“体”必然构建起一定的秩序,围绕“体”会构建起不同圈层的“系”,“系”围绕中心,起基础性作用。也就是说,体系是“一主多元”“守一而望多”的状态,但是体系不是无机的存在,体系的权力性和秩序性特征,决定了体系是有“体”有“系”的结构,是中心-边缘有机联系的结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中心与边缘互为支撑的不平衡又稳定的有机结构。党的全面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始终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关键核心作用。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和队伍建设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系”,它们随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走向成熟而不断丰富发展。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道”与“器”协同发展的过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器”是指人财物、文化价值、社会心态等各类有形无形资源,以及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开发利用发挥各类资源功能的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它们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物质和思想基础。这种物质和思想基础之“器”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之“道”。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任务,更好地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价值目标。离开“道”层面的追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就会失去灵魂和精神内核;离开“器”层面的支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就难以找到如何用力、以何用力的抓手,从而变成抽象的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不仅涉及“道”层面的价值旨归问题,也涉及“器”层面的各类资源、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问题,以及“器”与“道”协同的问题。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应然与实然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减或者场所变更,而是不断从自发到自觉、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提升过程,是应然对实然的超越,是对理想状态的追求。因此,作为一个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调动集合各种要素形成育人合力的整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是不断从实然向应然转化的生成过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同向同行,思想政治工作是贯穿其中的鲜明特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主要经历了萌芽雏形、探索形成、恢复建设和创新发展等不断丰富发展的历程。

  1.萌芽雏形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急需不断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和培养大批高素质干部,因而高度重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如1941年中国共产党创办成立了延安大学,解放战争期间又建设和接管了大批高等学校。虽然这些时期的各类高等学校时合时分、时立时废,建制也有变化,但党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始终没变,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党领导的高等教育的重要建设内容。这为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建设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该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第一,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要求。相对于党的中心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服务性和服从性,要为完成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任务而服务。比如,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抗日救亡”,1937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团命令——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及加强抗日教育问题》就强调要“增加抗日政治课程”。第二,形成统一领导、多元协同格局。在宏观层面,强调全党的宣传鼓动工作必须统一在中央的宣传政策领导之下。在学校管理的具体层面,党的领导通过配备相应的机构和人员来落实。例如,在陕北公学有党总支和党支部,除了专职干部外,陕北公学全体教员和工作人员都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会成为学校各级组织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得力助手。第三,确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党始终高度重视理论教育,建立了多层次的理论教育教师队伍。除了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领导负责同志担任教员外,还有很多党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从事教学工作。同时,开展军事化的实践、政治活动实践、生产劳动实践、社会调查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这个阶段因为处于战时状态,受社会动荡、师资力量及各类资源的限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各个系统尚未充分分化发展,处于雏形阶段。

  2.探索形成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大地万象更新,党和人民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党在这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以老解放区经验为基础,吸收借鉴旧教育和苏联经验,在全国范围内逐步确立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各项制度和基本格局。该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第一,确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基本依据和基本要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法律的形式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文化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1951年,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明确规定了各级党委在宣传工作中担负的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第二,确立党领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制度。在经历了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务负责制后,高校领导制度明确为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同时在系层面建立党总支委员会,在教师、职工和学生中建立党支部,并加强对共青团、工会、学生会和其他群众组织的领导。第三,确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主体格局。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程设置不断调整和丰富,总体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为内容主体来开设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逐步确立了政治辅导员制度。1965年颁布的《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标志着我国全面建立了思想辅导员制度。此外,这个阶段还不断探索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和队伍建设体系等各类围绕“体”之“系”的丰富发展。这个阶段奠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四梁八柱,为改革开放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和实践经验。

  3.恢复建设阶段。“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造成巨大破坏,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该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第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制度。在中央层面,建立了由中央书记处直接主管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成立了中央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党的十三大后改名为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在高校层面,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经历了实践检验和政策调整后,被《高等教育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了党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的制度安排。第二,恢复并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各个组成系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心工作,1978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这标志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全面恢复。这个阶段还进一步强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进一步规范了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并强化了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心理育人、网络育人等育人渠道。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党中央在高度重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针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的问题,提出要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形成了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健全。

  4.创新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大格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实现了整体性提升、跨越式发展。该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第一,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这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增强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面向未来守正创新的自信和定力。第二,切实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不仅强调党委书记、校长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而且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作出全面规范,明确了对高校党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第三,加快构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合力。全国高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独立建制,加强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完善了网上和网下育人的同心圆,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组成系统愈加丰富,各个组成系统之间的互动愈加协同有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经验启示

  通过梳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如下经验启示。

  1.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姓马、姓党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些重要论断不仅指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深刻阐释了全面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的必然性。纵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发展历程,虽然领导机构和领导方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有所调整,但是坚持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定不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通过各种党内和军队规章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由部分地区向全国普遍开展,党和国家发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在全国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确立起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制度和运行体制。改革开放伊始,党在明确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的同时,强调要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一主多元”的体系结构愈加巩固,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面向未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要进一步让党的基层组织体系经脉畅通,让每一个支部坚强有力,让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日常管理等都有鲜明的政治属性,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健康发展。

  2.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旨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一以贯之的“道”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教育与劳动结合等育人体系,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青年服务于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探索建设学科育人、日常生活育人和人才队伍等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建设者。在改革开放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围绕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不断丰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要从“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战略高度来把握总体目标和要求。在聚焦“四个服务”根本指向的同时,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改变将学生当成教育客体的简单化认识。在此基础上,将总体目标分解为不同部门、不同层面的具体任务,建立起分类分层的目标任务清单,明确不同机构、不同岗位的具体职责。

  3.必须始终健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协同运行机制。毛泽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2](P226)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要关心青年的思想进步,并引用毛泽东的上述讲话强调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江泽民、胡锦涛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高度部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协同育人。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还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关系、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等方面作了高屋建瓴、深入透彻的阐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主题和工作条件,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一是对于普遍性的要求始终坚持。比如,始终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二是对已有的制度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比如,继续完善“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在高校实践中不仅将支部建在系、教研室,也建在学科、项目组乃至学生社区等。三是按照“三全育人”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大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从最初的专兼职发展到形成全员参与和专业化发展的格局;思想政治工作从最初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拓展到课内与课外、网上与网下、校内与校外等全域空间;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从最初“单打一”的“各自为政”转变为全程全员全方位协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继续秉持“大思政”理念,在要素维度更好地统筹协调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等育人体系;在时间维度进一步完善各个阶段、各个学段、各个年级的有机衔接;在空间维度高度重视统合学校空间、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搭建平台;在保障维度持续保障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政资源的投入强度,不断提升效果评估反馈的精准度。

  参考文献:

  [1]熊万胜.体系:对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性解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王斌伟

相关阅读